共建产业学院,服务产业升级 ——云班与新道共建新艺术学院,全面助力高校新艺术专业建设

时间:2018-10-29 09:22:49 来源: 作者:

       2018年10月13下午2:00,以“共建产业学院 服务产业升级”为主题的新道教育年会新艺术分论坛在郑州万达文华酒店兰州厅开幕。来自高等院校、企业、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等100多嘉宾在新艺术分会场共同就应用型、创新型新艺术人才培养、共建产业学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等内容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云班科技副总裁兼新道产业学院副院长李贵明先生、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总监胡朝晖先生、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邹游先生、ISGOOD科技设计CEO刘旭女士、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主任巴图先生在新艺术会场进行“校企共建专业,服务产业升级”的主题分享。
中国专业人才教育委员会高级礼仪培训师高云女士作为论坛嘉宾主持人主持会议
云班科技副总裁李贵明先生进行主题分享
       云班科技副总裁兼新道产业学院副院长李贵明先生表示,产业升级对于行业的颠覆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时代而言,“设计+科技+商业,融合创新才是未来”。新道新艺术学院面向高校推出了三个专业的产教融合教育产品与服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将为高校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产业课程资源研发、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自化创意工作室建设、实践教育实施服务、校外实习实训服务、学生就业推荐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在学院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强调通过教学赋能,将职场能力、职场心态、职场业绩融入到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新道新艺术学院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力的产业人才、让专业学科更具有竞争力,并成为一流学科、让学校突破固有边界提升品牌价值。
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总监胡朝晖先生进行主题分享
       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总监胡朝晖先生表示,中国的环境艺术,正经历着从环境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创造的改变,我们最早认为环境艺术就是一个美工,实际上这个观点是错的,环境艺术不是简单的美化处理,而是对美好环境的创造和改变。
他认为,未来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方向应该从人的根本体验需求出发,培养适应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设计人才。未来十年是中国设计人才的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唯有加强设计人才的队伍的建设,加快设计人才发展,产业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邹游先生进行主题分享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邹游先生对服装产业报告、大学的责任和使命、艺术设计学院的责任和使命、服装学科专业范畴和特殊性、服装学科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等方面进行深度全面的解析,并表示艺术类人才培养必须要“技术为本,观念为先”,否则培养的职业人才在行业里面很难有竞争。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赋予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成功所需的技能。在过去与未来的时空维度下,通过对时尚与人的深层研究和设计,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呈现出我们所特有的、可辨识的态度。  
ISGOOD科技设计CEO刘旭女士进行主题分享
      ISGOOD科技设计CEO刘旭小姐表示,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下,设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跨领域化、专业化、国际视野化的思维能力,需要拥有独立思辨的创造力。未来,富有创造力的跨领域专精人才将“统领”未来。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主任巴图先生进行主题分享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主任巴图先生介绍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学校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借助企业资源,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确定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云班科技多年的深度合作,学院美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着重表现在:专业设置实现与产业需求接轨、快速推进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教学模式进行的丰富创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专业配套实验实训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之后,巴图老师将学院校企合作优秀学生作品作了一一展示,并表示通过合作收获颇丰,即提前践行了国务院倡导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改进蒙授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模式, 更好的完成学院的民族使命。
     
截止2018年,云班科技已与50余所高校开展新工科、新艺术专业共建合作,在校学生8253名,有10余家院校合作满4届毕业生,有1031名优秀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以优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获得了用人企业的广泛认可。他们一份体面的、有竞争力的工作,是一个人的努力,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是一群人的成就,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云班此次与新道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全面升级新工科、新艺术教育产品与服务,通过与高校开展共建专业、共建产业学院的深度合作,共同为社会培养新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效率和社会服务能力。